龙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网 > 崇祯十七年 > 【崇祯十七年】第十章 以计对计

【崇祯十七年】第十章 以计对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他们知道,只有活着离开,才能有朝一日再回来复仇。满桂和侯世禄断后,确保

士兵们能够安全撤离。他们的战马在战场上来回奔驰,为撤退的士兵争取宝贵的

时间。

女真军见明军撤退,立即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追击。但满桂和侯世禄并未放弃

抵抗,他们在撤退的同时,不断组织反击,用箭雨和火炮阻挡追兵的步伐。明军

虽然撤退,但并未溃散,他们在将领的带领下,逐渐撤出了顺义,留下了一片狼

藉的战场和无数女真军的尸体。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地平线上,满桂和侯世禄带领着残部终于撤到了安全

地带。他们虽然战败,但并未失去士气,反而在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他们相

信,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要保卫大明,保卫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次撤退,

只是暂时的,他们必将重整旗鼓,再次与女真军决一死战。

满桂和侯世禄的军队,被迫撤退到北京。侯世禄带着重伤,忍受着剧痛,但

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在十八日,他终于回到了北京,虽然战败,但

他的英勇和坚韧,赢得了崇祯帝和百姓们的尊敬和敬仰。

这场战斗,虽然明军战败,但满桂和侯世禄的英勇表现,却成为了人们心中

的英雄。

由于明军撤退得既远又快,女真军队虽然乘胜追击,但斩杀的明军并不算太

多。然而,战后结算,女真军依然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一千多匹马和一百多只

骆驼。这些战利品不仅补充了女真军队的物资,也进一步提振了士兵们的士气。

顺义县城的知县,在女真军队的威压下,率领当地群众投降了皇太极。他们

站在城门口,面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恐惧。皇太极坐在战马上,审视着

投降的知县和群众,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表情。这场战斗不仅削弱了明军的力

量,也扩大了女真军队的领土和影响力。

然而,在撤退的途中,侯世禄的宣府镇军队却出现了崩溃。士兵们失去了组

织和纪律,开始四散逃命。他们在恐慌和混乱中,一路劫掠民间的村庄,抢夺粮

食和财物,以求生存。

乡民们惊恐地看着这些溃兵,他们纷纷逃到山林中躲避。乡民们在笼统地传

报:「援兵在抢劫剽掠!」然而,在口口相传中,有人错误地将「援」误解成

「袁」,于是传言变成了:「抢劫剽掠都是袁崇焕的军队!」这个错误的传言在

民间迅速传播,引起了更大的恐慌和混乱。

溃兵们不顾一切地劫掠,一直劫掠到北京城郊。如果没有顺义这场战斗拖延

了皇太极的步伐,后果将不堪设想。北京城的守军和百姓,都在紧张地关注着战

局的变化,准备迎接可能的攻击。

这场战斗,虽然女真军队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了明军内部的问题和矛盾。

皇太极在战后,必须面对如何处理这些投降的知县和群众,如何稳定新占领的地

区,以及如何应对明军可能的反击。而明军则需要反思和整顿,找出失败的原因,

重建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整个战局,如同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皇太极和袁崇焕,两位棋手,正在这

盘棋局上斗智斗勇,争夺着最后的胜利。而这场战斗,只是这场棋局中的一个环

节。

还在十一月,初五日。

北京,寒风凛冽,紫禁城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庄严而神秘。这座古老的皇宫,

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如今依旧巍然耸立,诉说着大明的辉煌与沧

桑。

平台,这个曾经是皇帝召见王公大臣、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如今再次成为

了朝政活动的焦点。云台门隔开了外朝与内廷,云台东西两门向后延伸,这里不

仅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更承载着政治与文化的重要分量。

孙承宗,这位历经风霜的老臣,站在平台上,等待着皇帝的召见。他的身影

在冬日的阳光下拉得老长,岁月虽然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双眼睛依旧透

露出坚定与睿智。

崇祯帝从乾清宫南下平台,步履匆匆,没有让孙承宗等候太久。这与往常让

臣子多等候的规矩不同,显示出崇祯帝对孙承宗这位老臣的尊重与重视。

" 皇上,老臣又见着大明的皇上,皇上是一位青年有为的皇上啊。" 孙承宗

跪伏于地,声音中带着激动与感慨。他的言辞中透露出对崇祯帝的敬仰与期待,

对大明未来的憧憬。

崇祯帝看着跪在面前的孙承宗,语气温和而恭敬," 快快请起,您贵为先帝

恩师,又曾做过辽东督师,现该唤你什么?"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孙承宗的敬意,

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明君的胸襟与气度。

孙承宗慢慢从地上站起来,他的动作虽然有些缓慢,但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

么稳健有力。他看着面前年轻的皇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崇祯帝的年轻气盛、

意气风发,以及简朴的穿着,都让孙承宗看到了大明中兴的希望。

" 皇上贵为天子,什么人在皇帝的面前都是渺小的,请皇上直呼老臣本名。

" 孙承宗严肃地说,他的态度中透露出对皇权的尊重,也体现了他作为臣子的谦

逊与忠诚。

这一刻,平台上的气氛显得庄重而和谐。崇祯帝与孙承宗的对话,不仅是君

臣之间的交流,更是两代人对大明未来的期望与承诺。

紫禁城的平台之上,冬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崇祯帝和孙承宗的身上。这

里,曾是大明朝政的中心之一,如今再次成为了君臣商讨国是的场所。

崇祯帝目光如炬,凝视着面前这位历经沧桑的老臣。孙承宗的脸上刻满了岁

月的痕迹,但那双历经沙场的眼睛依旧锐利,透露出不屈的意志。

" 当年你被奸臣魏忠贤陷害辞官,现在魏忠贤早已被朕除去,朝廷正是用人

之际,朕复你原职兼任兵部尚书,去驻守京师以东唯一的屏障通州。" 崇祯帝的

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孙承宗的信任和期望。

孙承宗听到此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再次跪伏接旨," 老臣,领旨,势

必精忠报国,万死不辞。"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对国家的忠诚

和对皇帝的敬意。

崇祯帝见孙承宗一再下跪,心中有些不忍,连忙请他起来就坐说话。乾清宫

的宫女们迅速端来凳子,置放在孙承宗身后。孙承宗等到崇祯帝落坐后,也缓缓

坐下,两人的对话在平台上继续。

" 如今关外贼军已经攻破遵化,或要打到北京城,孙承宗你如何看法?" 崇

祯帝问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当前形势的关切。

孙承宗沉思片刻,然后娓娓道来," 皇上,容老臣慢慢谈起,那还是在天启

六年,高第上任后,将关外两百里守兵全部撤回退守山海关。幸亏袁崇焕发现此

命令的严重弊端,不撤兵,率领祖大寿和满桂死守宁远城,最后就取得了宁远大

捷。"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袁崇焕的赞赏和对往昔战事的回忆。

崇祯帝点头," 宁远大捷,朕知道这个事情,当初袁崇焕也全靠着你原来在

辽东已经做好的军事准备,才得以击溃关外贼军的。"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孙承

宗过往功绩的认可。

孙承宗继续说道," 高第,当时以宁远被围,关门兵只有五万来弹劾我,我

就和户部报告说,高第到山海关时一共领了十一万七千人的军饷,现只要给五万

人的军饷就可以了。接着高第被朝廷以妄言被治罪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

奈和愤慨。

孙承宗的表情变得坚定," 当年我苦心经营辽东,很多人不理解,多的老臣

也不想说了,老臣只说一句话,大明国土不管是关外还是关内,一寸都不能丢,

每一寸国土都要好好的经营。而不是按当时和现下有些人说的那样,把关外的兵

全部撤回到关内,这样能更好的防守,这样不是等于放弃关外广大的土地和百姓

死活不顾吗?老臣誓死不从的。"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守和对

民族责任的担当。

崇祯帝听着孙承宗的话,心中对他的敬意更甚," 孙承宗,慢慢说,朕今日

就是想要听你说话。" 他的声音温和,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这一刻,平台上的气氛庄重而温馨。君臣之间的对话,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

更是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紫禁城的钟声在寒风中回荡,仿佛在为这一刻的历史

见证。

平台之上,孙承宗的话语铿锵有力,他以丰富的经验和深沉的智慧,向崇祯

帝阐述着边防的重要性。

「如果真把明军全部撤回到山海关内,那样只会让关外的女真人更强大,既

然女真人强大了,在关内防守起来不但更不容易,反而更受威胁。」孙承宗的声

音在平台上回荡,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战略布局的深刻理解。

他继续说道:「因为关外有城防备他们,他们要一座座的攻打,每一座城市

和碉堡可以消耗他们,如果明军全部撤回了山海关内,贼军不但白获得大量的关

外疆土城池可以用来经营,还只用攻打一个山海关就可以入关了,到底是哪一种

方法更划算更成功呢?」孙承宗的分析逻辑严谨,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对战争局

势的精准判断之上。

「臣督师辽东四年,前后修复了九座城,四十五座堡垒,开疆扩土四百余里,

屯田五千余顷,年收入十五万余两,为朝廷节省了开资,如果全部撤回关内,这

些事物又去那里寻找和筹集,难道要挤压关内的百姓吗?」孙承宗的话语中透露

出对国家财政和百姓生活的关心。

崇祯帝聆听着孙承宗的话,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和认同,「当然是保持女

真人离京师越远越好呀,哪有弃关外回守关内的道理,孙承宗你当时做的没有错,

也是今日朕再次召见复用你的用意。」

孙承宗接着分析当前形势,「如今贼军远从蒙古来攻破了关隘,再攻下遵化,

只因为皇上把蓟辽军权划分为关外和关内,关外的袁崇焕想要管而无权,管理关

内的刘策有权无能,疏忽职守所至。」

崇祯帝的面色凝重,他沉声道:「朕也没有想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皇

太极竟然选择在这个时间和地方突破,是朕的过失,如今该如何是好?」他的语

气中带着一丝自责和焦虑。

孙承宗立刻安慰道:「皇上,莫急,如今北京以东四十里就是通州,再过去

一百里就是蓟州,袁崇焕赶不及在遵化拦截皇太极,一定会在蓟州拦截住皇太极。

皇上再抽调各地的明军进入京畿勤王。」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袁崇焕的信任和对

当前战局的冷静应对。

平台上的气氛紧张而严肃,君臣二人的对话,不仅是对过去决策的回顾,更

是对未来战事的筹谋。孙承宗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为崇祯帝指明了应对之策,

也为大明的安危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崇祯帝与孙承宗的对话,关乎着大明的生死存亡,每一个决策都显得尤为重

要。

" 朕已经在月初宣召天下明军前来勤王,各地明军都有动员,但是需要时间。

现在离北京最近的兵力都已经靠拢过来,准备守护北京和京畿,抗击女真人。如

果女真人兵临城下,该如何是好?" 崇祯帝的眉头紧锁,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当

前形势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孙承宗沉思片刻,然后坚定地回答:" 假如到了那一天,一定不能让守城的

士兵忍饥受寒,准备好一切军备,皇上要亲自去犒劳明军兵士们,抓牢大明的人

心。"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军事策略的深刻理解和对士兵的深切关怀。

崇祯帝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孙承宗你说的太好了,通州你就不去了,

就留在北京替朕总督内外军务,运筹帷幄,朕需要你这样精忠报国的人在身边啊。

"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孙承宗的信任和依赖。

" 老臣,遵旨。" 孙承宗庄严地回答,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皇帝的忠诚和对

国家的责任感。

崇祯帝在宫女太监们的簇拥中,缓缓离开了平台,返回了乾清宫。孙承宗一

直跪伏在地上,为皇帝送驾。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之后,他才缓缓站起身子,重

重地呼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肩膀上又扛上了大明死生存亡的重担。

孙承宗见过崇祯帝后,没有丝毫懈怠,立即召见了首辅韩爌,让他带兵去修

筑关防。孙承宗自己亲自到北京各处巡防了几遍,六十六岁的他依然精力充沛,

记牢了巨量的信息。回到自己的衙门后,孙承宗稍作歇息,准备继续为国家的安

危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孙承宗的身上,崇祯帝看到了一位老臣对大明深沉的爱和对职责的坚守。

第二天的晨光初现,孙承宗便早早地从床榻上起来,他的心中装着大明的安

危,没有丝毫的懈怠。他知道,作为总督内外军务的重臣,他的责任重大,每一

个决策和行动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走向。

孙承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见首辅韩爌. 在朝霞的映照下,孙承宗坐在书案

之后,面容严肃,等待着韩爌的到来。当韩爌匆匆走进屋内,孙承宗便直截了当

地询问起修筑关防的进展以及钱粮兵马的情况。韩爌作为首辅,深知崇祯帝的旨

意重大,他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详细地向孙承宗汇报了当前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听完韩爌的汇报,孙承宗的眉头微微皱起,他知道时间紧迫,不能有半点的

放松。他立即下达了一系列的指令,要求韩爌加快进度,确保关防的修筑能够及

时完成,同时也要保证兵马粮草的供应。

中午时分,孙承宗没有休息,而是再次亲自前往全城各处巡防。他的身影出

现在城墙之上,出现在军营之中,出现在百姓的眼前。他的眼神锐利,检查着每

一个可能存在疏忽的地方,确保没有任何的漏洞可以被敌人利用。

孙承宗的心中始终铭记着长城被攻破的教训,他知道那是由于明军的疏忽大

意和不尽职守所导致的。他不想让赵率教的悲剧再次发生,更不想让大明的江山

社稷受到威胁。

夜幕降临,孙承宗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他的身体虽然疲惫,但心中却充满了

坚定和决心。在睡下之前,他交代下人们,除非有重大的事情,否则不要打扰他

的休息。他知道,只有保证充足的休息,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和充沛的精力。

下人们恭敬地听取了孙承宗的吩咐,他们知道孙承宗肩上的重担,也理解他

需要休息的重要性。整个府邸很快便陷入了宁静之中,只有偶尔传来的巡逻士兵

的脚步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孙承宗躺在床上,思绪万千,但他强迫自己放松下来,逐渐进入了梦乡。

深夜的北京城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唯有紫禁城内依旧灯火通明。孙承宗在

府邸中刚刚进入梦乡,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对大明未来的忧虑和

思考。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孙承宗被下人的呼唤惊醒。他迅

速从床上坐起,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门外,一名宦官手持崇祯帝的圣旨,

神色急迫地等待着孙承宗的接见。

孙承宗快步走到大厅,接过圣旨,烛光下,他看清了旨意——立即去守备通

州。他的心中一沉,知道崇祯帝的担忧和急迫。女真人的威胁如同一把悬在头顶

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而通州是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

孙承宗没有犹豫,立即下令下人打点行装。他的动作迅速而有条不紊,每一

件物品都经过精心挑选,以确保在通州能够迅速投入工作。他的心中虽然对即将

到来的战斗充满了忧虑,但更多的是对大明的忠诚和对职责的坚守。

在府邸的庭院中,二十七名骑兵已经整装待发。他们的眼神坚定,身披战甲,

手持兵器,准备随孙承宗一同前往通州。宦官看着这支小小的队伍,不解地问孙

承宗,为何只带这么少的人马。

孙承宗的回答坚定而有力:「一兵一卒都不能多带,都要留下来保卫皇上,

保卫大明啊。」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大明的忠诚和对局势的深刻理解。他知道,

北京城的安危同样重要,不能因为通州的守备而削弱了京城的防御。

宦官听后,对孙承宗的胸襟和气度感到极度佩服。他看到了这位老臣对大明

的深沉爱意,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深刻洞察。在这一刻,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孙承宗

的忠诚和担当。

孙承宗翻身上马,带领着二十七名骑兵,穿过东便门,直奔通州而去。马蹄

声在夜空中回荡,如同战鼓擂动,激励着他们前进。虽然队伍人数不多,但他们

的心中充满了勇气和决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在前往通州的路上,孙承宗的心中充满了思考。他知道,通州的守备不仅仅

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对大明忠诚和责任的考验。

十一月十日的寒风凛冽,孙承宗马不停蹄地赶至通州,他的心中装着大明的

安危,没有片刻的停歇。抵达通州后,孙承宗立即行动起来,召见了保定巡抚解

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这些忠诚而有能力的官员,共同商议如何固守

通州这一关键之地。

在通州的官署内,灯火通明,孙承宗与众官员围坐在一起,桌上铺开了地图,

他们的目光在地图上来回移动,讨论着每一个可能的防御点和战略部署。孙承宗

虽然年岁已高,但他的眼中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指导

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马世龙,这位曾受孙承宗提拔的猛将,也重新聚集到了孙承宗的麾下。袁崇

焕和马世龙,都是在孙承宗的慧眼下得到重用,他们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

挥。在崇祯二年,孙承宗已是六十六岁,袁崇焕只有四十五岁,马世龙才三十五

岁,这三位将领的年龄层次分明,但都拥有着共同的目标——保卫大明。

孙承宗深知,如果崇祯帝能够知人善用,那么大明的中兴就不愁没有将才。

他相信,只要有合适的将领,大明就能够渡过难关,迎来新生。

然而,孙承宗现在也难以完全摸透皇太极的真正目的。他思考着,如果皇太

极的目标是蓟州,那么袁崇焕已于十日到达那里,做好了防御准备。孙承宗心中

暗忖,如果后金兵真的选择死攻蓟州,那么在他们攻下城池之前,明朝的十几万

援军就会抵达,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孙承宗的心中充满了忧虑,但也充满了决心。他知道,无论皇太极的目的是

什么,他都必须做好最充分的准备,确保通州的防御固若金汤。他的眼神中透露

出坚毅的光芒,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卫大明,至死不渝。

在通州的城墙上,士兵们在孙承宗的指挥下,紧张而有序地加固着防御工事。

他们搬运着石块,加固着城墙,检查着每一处可能的漏洞。在孙承宗的带领下,

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和勇气,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夜幕降临,通州城内的灯火渐渐亮起,照亮了城墙上的士兵们。他们的身影

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坚定,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

孙承宗在通州的日子充满了紧张与不安,他的思绪如同紧绷的弦,时刻警惕

着可能出现的危机。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总会独自一人沉思,考虑着各种可能

发生的情况。

" 如果皇太极趁明军现在守备真空的时机,在袁崇焕不察觉的情况下,绕道

进攻北京呢?" 这个念头在孙承宗的脑海中反复出现,让他无法安睡。他深知,

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通州将成为北京最后的屏障,他必须坚守到底,哪怕是

一兵一卒,也要尽忠报国、在所不惜。

在提心吊胆中,时间一天天过去,而女真军的消息却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

何音讯。孙承宗在通州坐立不安,心中的焦虑与日俱增。每当他站在城墙上眺望

远方,心中总会涌起各种不祥的预感:" 难道是皇太极攻陷了蓟州了吗?难道袁

崇焕输了吗?"

这样的想法如同阴影一般,笼罩在孙承宗的心头,直到十一月十四日,情况

终于有了转变。这一天,孙承宗终于接到了袁崇焕的飞鸽传书,得知女真军已经

在四天前潜行绕道蓟州。

孙承宗急忙打开字条,飞鸽传书上的字迹虽然潦草,但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

击打在他的心上。" 这下非同小可。" 他心中暗自思忖,随即立刻行动起来。

他一方面立刻要求袁崇焕带兵回援通州,并上疏朝廷,请求更多的支援;另

一方面,他马上召见了保定巡抚解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告诉他们后

金兵的动向,要求他们立刻行动起来,加强城防,以防不测。

在孙承宗的召集下,通州城内的官员和将领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的表情严肃,

动作迅速,每一个人都知道形势的严峻。城墙上,士兵们加紧巡逻,检查每一个

角落;城门口,守卫们严格盘查,确保没有任何可疑之人能够混入城内。

孙承宗亲自登上城墙,巡视每一个关键的防御点。他的目光锐利,审视着每

一个细节,确保没有任何疏忽。他的身影在城墙上显得格外坚定,给所有士兵和

百姓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在孙承宗的带领下,通州城的每一个人都投入到了紧张的防御准备中。

河西务。

这个战火纷飞中的宁静之地,却因袁崇焕的军事洞察而变得紧张起来。袁崇

焕,这位经验丰富的将领,通过情报探知皇太极并未攻打通州,而是选择了另一

条道路,这让他深信不疑,皇太极的目标已经转向了西北方向的顺义,乃至顺义

南面的北京城。

在袁崇焕的军帐中,灯火摇曳,映射出他沉思的面容。他知道,皇太极的改

道不仅是战略上的调整,更是对时间的精打细算。皇太极不想在通州耗费宝贵的

时间,一旦被拖住,后果将不堪设想。袁崇焕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明白,自

己所部在通州东南,皇太极若要绕过他们,必定会选择北上。

袁崇焕的心中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他不想在通州与后女真军展开野战,因

为在开阔地带,明军很可能处于不利地位。他更倾向于利用城防坚固的优势,像

在辽东那样,坚守城池,与敌军进行决战。这样的战术,既能发挥明军的长处,

又能最大限度地消耗敌军的力量。

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开始调动兵力,准备应对可能的变故。

十六日的清晨,河西务渡口旁,袁崇焕的军队在此扎营。营地中,士兵们忙

碌着,准备着新的一天的行军和防御。然而,在这片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一件

小事打破了平静——一名士兵擅自取走了民家的饼。袁崇焕得知后,立即下令将

该士兵斩杀示众,以严明军纪,确保军队的纪律和对民众的尊重。

在袁崇焕与辽军将领的会议中,意见分歧。一些将领认为运河渡口物资丰富,

可以供应大军,建议先在通州集结队伍,再根据情况决定行动。但袁崇焕有着更

深的考虑,他指出,如果女真军绕路逼近都城,北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民心动荡,

这种动荡难以预料,唯有辽军先到达城下,背靠都城,稳定各方,才能控制局面。

经过讨论,最终各将领被袁崇焕的深谋远虑所说服,决定前往京师。

在辽军斥候前方探路时,遭遇了一群明军逃兵抢劫乡村。辽军侦察兵要求逃

兵停止暴行,但逃兵不仅不听,反而拿起兵器攻击,导致五名斥候兵受伤。一名

斥候兵迅速返回报告给袁崇焕,袁崇焕立即下令派兵追捕逃兵,最终成功擒获六

人。

十七日夜晚,袁崇焕率军已经抵达北京城左安门下,选择在城外的韦公寺庙

扎营。他严令士兵不准骚扰民间,不得破坏民间财物,确保了军队的纪律和对京

城百姓的尊重。在韦公寺庙前,袁崇焕亲自审判并斩杀了六名逃兵,以儆效尤。

当时,袁崇焕的队伍属于急行军,第一批到达的只有九千关宁骑兵,步兵队

伍则需要分批次前进,随地扎营休整,最终抵达都城汇合袁崇焕。由于长时间的

急行军,士兵和战马都非常疲惫,袁崇焕请求入城休息,但崇祯皇帝出于对京城

安全的考虑,拒绝了辽军入城的请求。

十九日,辽军斥候发现了重要情报——女真军已经抵达城外郊野的高密店。

这一发现让袁崇焕和辽军将领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战

斗将是一场关乎京城安危的决战。袁崇焕立即召集将领,商讨对策,准备迎接即

将到来的挑战。

在高密店的郊野上,女真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战马嘶鸣,士兵们摩拳

擦掌,准备着攻城的最后准备。而在北京城内,崇祯皇帝和朝臣们也在紧张地商

议着对策,京城的百姓们则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关注着战事的发展。整个京城,

都被即将到来的大战所笼罩。

崇祯帝的谕旨如同一道道紧急的号角,传遍了京城内外。他命令袁崇焕调度

各镇援兵,相机进止,以应对日益逼近的女真人。在这场关乎京城安危的战斗中,

崇祯帝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京城内,气氛紧张而严肃。除了袁崇焕驻守蓟州外,昌平总兵尤世威、大同

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等将领也纷纷响应勤王的号召,带领各自的部队前来

支援。他们的到来,为京城的防御增添了一份力量。

为了加强北京城防,崇祯帝下令在京的官员、皇亲国戚、功臣宿将,都要带

着自己的家丁到城墙上巡逻和守卫。这一举措,不仅调动了京城内部的力量,也

显示了皇帝对保卫京城的决心。同时,太监们也被动员起来,参与到守城的行列

中,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城墙上,与士兵们一同肩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

明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在顺义战败后,没有气馁,而是率领残部

退到了北京城北的德胜门外扎营。他们的部队虽然经历了战败,但士气并未完全

丧失,他们在德胜门外重新整顿,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战斗。

十一月二十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女真军终于兵临北京城下,

他们的出现,让整个京城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女真军的旗帜在远处飘扬,战马

嘶鸣,士兵们的目光坚定而冷酷,他们的到来,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在城墙上,守城的士兵们严阵以待,他们的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城下的女真军。

在京官员、皇亲国戚、功臣宿将以及太监们也都各就各位,准备履行自己的守城

职责。每一个人都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是一场关乎生死、关乎京城命运的战斗。

崇祯帝在紫禁城中,焦急地等待着前线的消息。他知道,京城的安危,大明

的江山社稷,全都寄托在这场战斗上。崇祯帝的心中充满了忧虑,但也充满了坚

定。他相信,只要君臣和百姓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击退女真人,保卫北京,

乃至保卫大明朝。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