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勣传!
李世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曹州离狐人,唐初名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与李靖并称。
出身富户,17岁时正值隋末农民起义,跟随翟让参加瓦岗军。在李密成为瓦岗军的首领后,徐世勣因军功被封为东海郡公,驻守黎阳。在李密谋害翟让时,被乱军砍伤。618年击退了北上的宇文化及。瓦岗军失败后归降唐朝。
入唐后,唐高祖说徐世勣是“纯臣”,赐他姓李,后避唐太宗讳,改名为李勣。贞观年间,曾参与平定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的战役。唐太宗晚年,为了使徐世勣忠于太子李治,将他贬为叠州都督。唐高宗即位后根据唐太宗的遗命恢复了他的职位。之后支持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因后来其孙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称帝,徐氏满门抄斩,徐世勣也被剖棺戮尸。到后来唐中宗夺回政权之后才平反,改葬。
在隋唐演义和说唐中,被演义成瓦岗寨的军师,诸葛亮一类的半仙级人物徐茂公。
李世绩传
李世绩,即《说唐》中那足智多谋的徐茂公。在小说里属于妖术师,呼风唤雨式的。我想出生于八十年代初之前的人们,应该都听过《瓦岗寨》的评书,或许还记得吧。
李世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曹州离狐人。本姓徐氏,客居于东郡卫南。《新唐书》曰其“家富,多僮仆,积粟常数千钟。与其父盖皆喜施贷,所周给无亲疏之间。”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东郡韦城县翟让起兵占据瓦岗,徐世绩时年十七,前去参加了义军。参加瓦岗军后,他立即向翟让提出建议,应该谋求向外发展,与东郡相邻的荥阳郡和梁郡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较适合——《新唐书》“公乡壤不宜自剽残,宋、郑商旅之会,御河在中,舟舰相属,往邀取之,可以自资。”翟让采纳了他的意见,移师荥阳郡和梁郡,抢掠过往公私船舶,于是军威大振,瓦岗军在短时间里发展到上万人。
不久,李密亡命雍丘,李密建议翟让进攻荥阳,于是开始了瓦岗军从盗匪向割据势力的战略转变。十一月,翟让、李密、徐世绩、王伯当各部在荥阳大海寺以伏兵击杀隋朝著名勇将张须陀。十三年二月,隋越王侗遣将刘长恭、房崱来讨伐,绩跟随李密大破之,天下震动。于是绩与浚仪王伯当一起说服翟让,推举李密为主。李密自称魏公,以绩为右武候大将军、东海郡公。四月,绩与密分析道:“天下之乱本于饥,今若取黎阳粟以募兵,大事济矣。”于是李密以麾下兵五千付于绩,与郝孝德一起袭取了黎阳。在二月攻克兴洛仓后再次开仓赈食,
九月,密、让合力打败来犯的王世充。在一次庆功宴上,李密杀害翟让,世绩也在这次袭杀中受了重伤。无奈下他也就完全成为了李密手下大将。
大业十四年(唐武德元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杨广,拥兵十余万北上。六月,宇文军至黎阳,黎阳仓在河北汲郡黎阳县,而黎阳仓的守将正是徐世绩。绩迅速放弃黎阳县城,全军死守黎阳仓城,同时向李密求援。李密亲率数万精锐来援。二李成犄角之势,每当宇文进攻仓城,李密便攻击宇文后军予以牵制。徐世绩也积极防御,在城内挖地道,不时派敢死队从地道出击,李密又以轻骑五百焚毁了宇文军的攻城器械。相持月余,宇文军终于因缺粮而崩溃,大部投降李密,宇文化及带着残余的两万人向北逃往魏县。
在杀了翟让后,为了安抚新吸收的大批降将,李密在内部利益分配中往往偏向于新人,不免冷落了徐世绩等瓦岗老将,于是人心离散。九月,因屡战屡胜而自大轻敌的李密在北氓山之战大败给孤注一掷的王世充,部队溃散,李密走投无路,投降了唐朝。由于世绩守卫黎阳,没有遭受任何损失,反而从李密手里继承了黎阳仓和河北的大片土地,成为一股独立势力,没有归属。很多人都出主意让他以这些土地来投奔某某势力,可世绩对自己的参谋郭孝恪说,黎阳的土地本来都是李密的,我只是李密的部下而已,如果我用李密的东西去为自己换好处,未免有些可耻。现在李密正在唐朝,不如我先把这些东西还给李密,让李密自己去献给唐朝。(“人众土宇,皆魏公有也。吾若献之,是利主之败为己
功,吾所羞也。”)随后世绩派郭孝恪前往长安,将黎阳的城池土地户籍积蓄等材料交给李密。
李渊没料到郭孝恪到长安后竟跑到李密那里去了,大为疑惑,派人去问,郭孝恪将徐世绩的意思告诉了李渊。当时已有不少原瓦岗军的将领投降了李渊,但都是以独立名义投降,没一个还记得李密,世绩此举实在是绝无仅有,李渊大为感动,称赞说“徐世绩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为了表彰这个纯臣,李渊赐他姓李,这都是杜伏威、罗艺、高开道等割据势力老大的待遇,徐世绩是个特例。另外,李渊还封了他为黎州总管,封莱国公,又封盖济阴王,世绩推辞,改为舒国公,委派他经略虎牢以东,抗拒王世充。世绩和李密的君臣之缘的尾声,是在李密叛唐出逃失败被杀后,李渊派人拿了李密的头到黎阳去给世绩看,并拿李密谋反的书信给他看。世绩当着使者的面嚎啕大哭,向李密的首级行君臣之礼,又上书李渊索要李密的尸体。李渊被他感动,将李密的尸体也送到黎阳,于是世绩全军缟素为李密发丧,将李密葬在黎阳山南。此后李渊并没有因此为难世绩,而世绩忠义之名也从此闻于天下。李密的死割断了世绩与瓦岗的最后一点联系,瓦岗重将也完全转变为唐朝大将。
武德二年,李通未能克宇文部,而窦建德却率军来援,李通无奈仓皇撤退。八月,窦建德大举进攻李通,李抵挡不住,全军退入黎阳,与李世绩一同抵御窦建德。十月,窦军进攻黎阳外围的卫州,世绩派勇将丘孝刚带三百骑前去侦察。当时窦建德自带一千轻骑先行,与主力部队相距三里,丘认为有机可乘,就自作主张地突袭而去,妄图一举击杀窦建德。不料窦部主力速赶到,反而将丘包围全歼。险些丧命的窦建德怒气冲天,率部疯狂攻打黎阳。世绩和李通寡不敌众,黎阳陷落,唐军全军覆没,李通被俘,成功突围的只有世绩等寥寥数百人。可惜世绩在突围时与父亲李盖失散,李盖被窦军俘虏。窦建德一向赏识世绩的才能,想将其收为己用,于是以李盖为人质要挟世绩,世绩只得重回黎阳,投降了窦建德。
不久,世绩主动请命为窦建德进攻王世充,攻克王的获嘉、新乡等地,还俘虏了新乡守将刘黑闼献给窦建德。(大失误,后来正是刘黑闼继承了窦建德,比窦还难对付)。由于战功累累,他终于获得了窦的信任。美中不足的是,窦十分谨慎,即使对李世绩没有疑心,仍然把李父扣在自己身边,不肯还给李世绩。当时为了进攻王世充,窦将不少部队(包括李世绩)调入河南,自己则留在河北,绩计划当窦前来视察河南时发动兵变。不料窦命不该死,窦妻在此时临产,窦专心在家陪伴妻儿,李根本没有下手机会。由于窦有事不能亲自指挥,河南部队就交给窦的妻弟曹旦全权负责,这个曹旦的才干威望远不如窦,偏又爱欺压同僚,弄得人心怨愤。这正是李世绩的可乘之机,他发现曹的手下李文相对曹格外不满,于是将其拉拢,商定一同消灭窦建德归唐。不料李文相是个有勇无谋之徒,一时冲动下,没和李世绩商量就于武德三年正月自行起兵,结果李世绩的计划败露。李世绩部队与曹旦连营,曹得到消息后迅速袭击世绩,世绩只得忍痛放弃父亲,只身逃回唐朝。(李逃走后,窦部群情激愤,一致要求处死李父作为惩罚,窦建德非常大度,劝阻手下说,李世绩是唐朝的臣子,其作为都是为了忠于唐朝,并没什么错,也不该受什么惩罚,于是饶了李父不杀。而叛徒李文相就没那么好运,窦建德下令处死了他。)
此时唐朝正和得到突厥支持的刘武周进行决战,唐军主力在李世民率领下正与刘军主力宋金刚部相持于柏壁。李世绩回到长安后,李渊也知道兵败与他无关,便立刻把他划归李世民帐下,前往柏壁增援。这是李世绩与李世民君臣之缘的开始。
消灭刘武周后,李世民于三年七月率部进攻王世充,李世绩随之。提到与王世充作战,应该没人比李世绩更在行了,作为瓦岗旧将,李世绩参加了数次与王的战役,而即使在诈降窦建德这段时间,他也仍然在帮窦建德进攻王世充。这次唐郑决战中,世绩勇往直前,连战皆捷。四年二月,王世充郑州司兵沈悦到世绩军中求降。沈悦并非重臣大将,但他的投降却有重要意义,因为其时正镇守虎牢。虎牢是洛阳东面最重要的关口,是联络洛阳与郑国东部郡县的枢纽,同时也是窦建德来援的必经之路,可谓必争之地。王世充对虎牢非常重视,一开战就派了自己的侄子荆王王行本去镇守。虎牢易守难攻,虽然洛阳四周要地纷纷被唐军攻克,虎牢却依然牢牢控制在王世充手中。李世绩当即出兵夜袭虎牢,俘虏荆王王行本。(一个月后,窦建德的援郑大军杀到洛阳,阻挡窦建德大军的,正是虎牢关。)
四年三月,窦建德认为时机已到,尽起夏军主力前来援救洛阳,夏军汇合王世充留在外围的部队后兵力达十余万人,号称三十万,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虎牢关外。李世民留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亲领主力到虎牢迎击夏军。五月,唐夏两军决战,窦建德兵败逃走时,在牛口渚被唐将白士让、杨武威所擒。李世绩与窦建德的关系比较复杂,窦对李有囚父之仇,但也有知遇之恩,倒是颇为类似关羽与曹操的关系。
窦建德的援军覆没后,王世充走投无路下,只得开城投降。以往李世民消灭敌人后都会善待敌方降将,择才录用,但这次,李世民下令将王世充的重要大臣全部处斩。李世绩表示反对,因为单雄信和他关系非同寻常,他上书道:“若贷死,必有以报,请纳官爵以赎。”。可是秦王不答应。当初秦王围东都时,单雄信拒战,混战中就要刺杀世民的时候,徐世绩在后大喝之曰:“秦王也!”单雄信于是退后,世民也得以保命。但是此时,绩却不能保留雄信之命,于是他对雄信道,“吾不惜余生与兄共死,但既以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乎?”说完就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送到单雄信嘴边,“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己不负昔誓也”。单雄信吃下了代表兄弟之情的肉,从容赴死。不久,他的父亲李盖平安归来。原来窦被擒后,留守的将领立刻降了唐,李盖于是获救。
李渊毫不留情地处死了窦建德(窦可没杀李通),接着又纵容派到河北的接收官员欺压迫害窦建德的旧部,还让窦的主要将领到长安“见面”。燕赵自古多悲歌,窦又一向得河北人心,李渊的步步进逼,终于引起剧烈反抗,窦建德旧部在刘黑闼、徐圆朗领导下于武德四年七月扬旗再起,河北豪杰纷纷杀掉唐朝官员而响应。
淮安王李通,李渊的堂弟,先前被俘虏,于是李渊派他来打这必然胜利的一役。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九月,李通在饶阳与刘黑闼决战,唐军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但却惨败。此时李世绩仍然担任黎州总管,负责李通的后勤,李通大败后仓皇撤退,李世绩临时拼凑了两万残兵,十二月,两军在明州展开一场攻防战,李世绩被打的全军覆没,突围逃走。作为当时最杰出的大将之一,李世绩分别在窦建德和刘黑闼手上有过两次全军覆没的惨痛经历,而与李齐名的李靖则从未有过大败的记录(小败是有的)。当然不能因此证明李世绩不如李靖出色,但至少他运气不如李靖好,两次惨败都遇到了杰出的对手,都是寡不敌众又不能主动撤退。
武德五年三月,李世民、李世绩在明水全歼刘黑闼主力,刘突围后投奔突厥而去。此役世绩因人成事得了些功劳,而且在作战时他被刘偷袭,匆忙来援的李世民落入刘军包围,若非尉迟敬德奋不顾身救出李世民,贞观之治也许就没了。
当时窦建德旧部分为两个派系,刘部占据河北,以明州为中心;徐圆朗部在山东活动,以徐州、兖州为中心。消灭刘后,李世民将矛头指向徐圆朗。当时李世民因争太子之位失宠于李渊,李渊不想再让他在外领兵,于是唐军临阵换将,以李通、李世绩继续进攻徐圆朗,而二李中李通只在后方坐镇,真正在前方指挥的是李世绩。(徐圆朗不是窦的嫡系,一贯见风使舵,在投降窦建德之前曾短暂地降唐,后来看窦势大又降窦,窦在虎牢失败徐立刻降唐,刘起兵后徐又叛唐起兵响应……真是乱世“豪杰”!)。徐圆朗本就不得人心,却又杀了大豪刘世彻,未与唐军决战,徐部的士气也已经烟消云散了。武德六年二月,徐部崩溃,徐在逃亡途中被野人(也就是小土匪)所杀。
武德六年八月,辅公佑率江淮军叛唐自立。在对辅公佑的作战中,唐军的实际指挥是李靖,不过唐军的主力是李世绩部,因此他倒也没少立功。武德七年三月,辅公佑兵败被擒,捉住他的就是李世绩的部队。镇压辅公佑是唐朝争天下的最后一次大战,从隋末开始的乱世就这样终结,天下归唐。
太宗即位,三十二岁的李世绩拜并州都督。强悍的突厥骑兵是唐初面临的主要危胁,衰微的国力使唐朝不得不对突厥采取退让宽容的态度。当其时,东突厥再次南下,突破晋阳门户石岭关,攻占晋阳、榆次,在太谷全歼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的大军。于是太宗李世民任命李靖为灵州总管,李绩为并州总管,以抵御突厥护卫京畿。
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秋,唐代州都督张公瑾上疏,列举六条可以攻打突厥的理由。太宗命李世绩为通漠道行军总管,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统兵十万,由李靖指挥,分道出击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骑兵趁黑夜攻下定襄,李世绩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大破突厥。颉利既败,卑词请降作缓兵之计,在铁山休兵息马,准备进入漠北。李靖与李世绩会师白道,合谋进兵。唐军乘夜出兵,李靖在前,李世绩在后。在阴山俘获突厥千余帐。当时唐朝派遣的议和使臣唐俭正在突厥营中,颉利可汗毫无战争准备。唐将苏定方为前锋,李靖率大军随后进发,唐军奋击,突厥兵溃散,被杀死万余人,俘虏十余万人,缴获牲畜数十万头,颉利可汗乘千里马逃跑。李世绩堵截突厥归路,颉利无法北归,各部酋长纷纷率众投降,李世绩俘虏五万余人。于是彻底消除了东突厥对唐朝的危胁。
李绩守卫治理并州的十六年中,纪律严明,政绩卓著,史曰“令行禁止,民夷怀服”。唐太宗曾欣慰地说:“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今我用绩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意思为:隋炀帝不懂得选择良将来戍守边防,只知道劳民伤财修筑长城。现在我任命李绩镇守并州,突厥不敢南下而牧马,这岂不比修筑长城胜过百倍。)也正因为于此,即使以后在晋王李冶遥领并州大都督期间,担任都督府长史的李绩也一直是并州实际的最官长官。后来在唐太宗为册立太子而迟疑不决的时候,李绩坚定地站在了晋王李冶一边,并成为太子的重要辅臣。李绩与晋王李冶的故旧关系,正是决定李绩态度的主要原因。
李世民刚夸过李世绩“边尘不惊”,并召其为兵部尚书,未至,就遇到薛延陀之子大度设率领八万骑进攻李思摩。太宗下诏让李绩为朔方道行军总管,将轻骑六千,大败度设于青山,“斩名王一,俘口五万”——薛延陀惯用的作战方式十分怪,薛延陀战士都配有战马,但他们并不是骑兵,战马只是纯粹的运输工具,作战时他们都是步兵。薛延陀军队的基本编制是五人一小队,其中四人在前步战,一人负责看管马匹在后接应,如果战胜就大家上马追击,如果战败就大家拍马而去。游牧民族却不以骑兵作战,薛延陀算一个典型。怪的是,这种步兵战法竟然屡屡击败突厥骑兵,成效显著,薛延陀更具体的作战方法未见记载,相信不会是五人小队这么简单。这种五人小队的关键是看管马匹者,如果他不能完美配合直接作战的那四位,整个小队就会进退不得,因此薛延陀人都是让小队中较多经验的人去管马,而且还严格规定如果接应不力要军法从事。李绩对薛延陀的这种战法十分了解,双方交手时,绩自己吸引敌军,另派副将薛万彻去袭击薛延陀的马匹。由于薛延陀军的注意力完全被李绩吸引,结果被薛万彻乘虚夺取了马匹,敌军立刻乱成一团,李绩又令部下组成方阵,持长矛向薛延陀军冲击,薛延陀很快就全军崩溃。
击破大度设后,李绩结束十六年的并州生活,回长安就任兵部尚书。这时李世民已年岁渐高,正在考虑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自古皇室内乱多出在世代更替之际,李世民自己就是个典型例子,要顺利完成权力的交接,除了提高接班人本身的素质以外,还必须给他准备一批优秀的辅佐之臣,因此李世民在考虑太子人选的同时也着手为太子准备日后的栋梁。此时距隋末的乱世已有近三十年,与李绩同时代的谋臣大将们大多已垂垂老矣,而青年则尚不足以担当重任,惟李绩正当壮年,(不要忘记,他参加起义的时候才十七岁)其军政能力皆堪称杰出,又有“纯臣”的称号。李世民于此时将李世绩从并州前线召回,让他担当重要的内阁官员参与国事决策,其对李绩的期望不言而喻。
这一段时间李世民对李绩的宠遇之深,君臣关系之密切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昏君宠臣除外)。李绩突然得了重病,情况很不乐观,医生诊断后说用人的胡须烧成灰服用可以治愈,李世民就剪了自己的胡须为李绩配药(民间传说则是说必须用龙须做药引,出得了这个药引的也只有李世民了)。古人对身体发肤之爱惜是今人无法理解的,而头发指甲之类有时甚至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举例来说,尧舜禹汤中的成汤遇到大旱向天求雨时使用的祭品就是自己的指甲(记载是求雨成功),而曹孟德割发代首的故事也流传甚广。皇帝肯以自己的胡须为臣下配药,其中的意味只怕让当事人有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李世民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李绩的期望,李绩前来谢恩时,李世民告诉他,我对你好是因为“吾为社稷计耳”,你不用那么感恩戴德。太宗亲征高丽,以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在破盖牟、辽东、白崖等城的战役中,他也都立功多次。
贞观十七年,齐王李佑(是李世民的亲儿子,跟以前的齐王元吉没关系)受近侍燕弘亮蛊惑在齐地叛乱,李绩受命前往镇压。李佑起兵时,燕弘亮吹嘘说如果官军前来,燕某“右手持酒卮,左手为王挥刀拂之”。等到得知来镇压的官军是李绩,李佑部下的士气急剧下降,几个将领戴罪立功,发动兵变把李佑、燕弘亮抓住,李绩于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乱。
不久,太子李承乾担心太子之位被夺,密谋兵变杀李世民,随后最有希望继任太子的魏王李泰又使阴谋陷害晋王李治,几个儿子让李世民烦恼无比。李世民最后终于决定立最老实本分的晋王李治为太子。这个决定李世民首先告诉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楮遂良四人,其实就是托他们照顾李治,这四人最先向太子李治宣誓效忠。四人中只有李绩是武将,而且绩在并州任上就是担任李治的长史,早就有君臣之缘,李世民对他也就不同于另三人。一次留宴上,李世民对李绩道:“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李绩咬指出血,指天发誓,君臣畅饮一番,随后李绩不胜酒力醉倒当场,李世民脱下自己的御袍披在李绩身上为其御寒。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调教好几个儿子,太子李治的治国才能其实很难让人放心,之所以立其为太子实在是因为其他儿子让人更不放心,眼看自己大限将到,如何能为儿子多做些预防工作就成了李世民最后的心事。当年立太子时挑选的四个辅政之臣中,房玄龄已经辞世,长孙无忌是太子的亲舅舅,楮遂良为人忠直又是文人,这三位都没问题,但李绩能力太强,太子和他也一直没是交流,自己死后万一有变则不堪设想。权衡再三,李世民决定用“市恩”的办法,李世民毫无理由地把李绩远远地贬出去当地方官,然后嘱咐太子,一登基就把李绩召回委以重任,这样李绩就会对新皇帝感恩戴德,誓死效忠。(新唐书:帝疾,谓太子曰:“尔于绩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宜即授以仆射,彼必致死力矣!”乃授叠州都督。)李绩接到贬官命令后,他毫无怨言,甚至连家都没回就立即离京赴任去了。一个正常人,就算是大大的忠臣,就算不会因无故遭贬而心生不满,离京前回家和亲人告个别总是应该的吧,李绩的行为可以说是超出常理。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病故,六月,太子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李治果然遵从李世民的叮嘱,一即位就把李绩召回,升官为尚书左仆射(相当与丞相),与长孙无忌、楮遂良同参机密。永徽四年,李治升李世绩为司空。为表示对李的器重,李治命人在凌烟阁为李世绩重新绘像,并亲自为该像题字。为避太宗偏讳,于是只名绩。
李治即位后无时不想消灭高丽,为父亲挽回面子,乾封元年,高丽的强权人物盖苏文病故,三个儿子为争领导权大打出手,大儿子泉男生失败后投奔了唐朝,请唐派兵平乱,还愿为前驱,当了把“高奸”。乾封元年十一月,李治以李绩为帅,出兵征讨高丽,副将有薛仁贵、契必何力等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二年二月,唐军各部汇集于辽东,开始猛攻高丽。总章元年夏,李绩进围平壤城。平壤是高丽首都,城池非常坚固,当年高丽以劣势兵力死守平壤,使隋军无数勇士丧生城下而平壤始终不破。到李世绩围城时情况已与当年大不一样,高丽王高藏原本就是泉家的傀儡,当权的泉家又分成三派互相倾轧,高丽上层已是人心浮动,毫无士气可言。刚围城一个月,高丽王和泉家老三泉男产就派人到李绩军中要求投降,泉家老二男建倒是对得起盖苏文,打算坚持到底,但无奈手下将领叛变开了城门,唐军一拥而入,平壤于总章元年九月陷落,泉男建自杀未遂当了俘虏。高丽就此亡国,其国土成为唐朝的州县。回朝后,李治亲自告捷于太庙,加封李绩为太子太师。
总章二年(从高丽凯旋后次年)十一月,李绩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李治对他得病一事非常关心,专门下旨召李绩子弟在外者全部回京侍疾,又多次送医送药,但李绩已经厌倦了人世,除皇帝赐的药不得不吃以外,拒绝接受任何医疗。家人子弟求他就医,李绩答复道,“我山东田夫耳,位三公,年逾八十,非命乎!生死系天,宁就医求活耶?”李绩一生于戎马中取富贵,完整地经历了隋唐之际由治世到乱世再恢复治世这个过程,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成败,到此时当年的主君、同僚、敌人已经全部先他而去,作为一个老人,他对生死应该已经很看得开了。就在当月,他病情加剧,平静地死去。李绩死后极尽哀荣,出丧当天,李治登未央宫目送他的灵柩,为之痛哭曰:“绩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立产业。今亡,当无赢赀。有司其厚赗恤之。”,李绩死后陪葬昭陵,冢起三山,象征着他曾经纵横驰奔过的阴山、铁山和乌德建山,而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他和霍去病得到过坟冢起三山陪帝王而葬的殊荣。如今的唐太宗昭陵博物馆,就设立在李绩的墓地。
李绩病危之时,对自己的生死非常坦然,很象悟道高人,但他对自己的子孙仍然不能忘情,他死时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子孙不能处理好与皇帝家的关系,担心李家会毁于不肖子孙之手。去世前他召集全部子弟留下遗言,曰:“我即死,欲有言,恐悲哭不得尽,故一诀耳!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皆辛苦立门户,亦望诒后,悉为不肖子败之。我子孙今以付汝,汝可慎察,有不厉言行、交非类者,急榜杀以闻,毋令后人笑吾,犹吾笑房、杜也。我死,布装露车载柩,敛以常服,加朝服其中,傥死有知,庶著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五六寓马,下帐施幔,为皁顶白纱裙,中列十偶人,它不得以从。众妾愿留养子者听,余出之。葬已,徙居我堂,善视小弱。苟违我言,同戮尸矣!”凡子孙中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的,立即家法处死,决不能因一人而连累全家。按照制度,他死后,爵位应该由其长子继承,不过他长子李震早亡,于是以李震之子李敬业袭爵,后来累李家破亡的正是这个李敬业。而也是因为李敬业的谋反,累的李姓被剥夺,在李绩死后,却又重新被称为徐绩。真是悲哀!
史称李世绩“用兵多筹算,料敌应变,皆契事机。闻人善,抵掌嗟叹。及战胜,必推功于下。得金帛,尽散之士卒,无私贮。然持法严,故人为之用。”
李绩(594—669年),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本姓徐,名世绩,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姓李,后避太宗李世民讳,遂单名绩。唐朝杰出的军事家、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