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毫无疑问的接受了李言的提议,当即就开始了拟旨。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朕即位以来为政勤恳,俭以养德,奈何关内大旱……”
“今朕以朝廷之名,向天下借粮,用以赈灾,凡借粮者,皆记于顽石,石立城下,三月后还之,粮归石方毁。”
“若有捐赠者,记其名于碑,表其功绩,立百世而不毁,彰万代而不隐……”
圣旨的内容自然比李言叙述的繁杂了很多,用了大量的修饰语句。
李世民为了确保此次大旱能够顺利度过,甚至愿意为借粮者也立上一块碑,但这块碑却是会在三个月后等粮食还清便要销毁的。
在李世民拟完圣旨之后,今日的大朝会也没人再讨论别的事情了。
现在所有的官员及其背后的家族,都要回去好好的考虑一番筹集钱粮的数额,以确保不丢自家的脸面。
……
早朝过后,这封借粮、筹捐的圣旨便贴在了长安城的城门旁,负责传信的将士也是飞快的前往了各地,开始宣布此番决议。
“这朝廷要借粮?能还上吗?”
“你傻啊,没看到圣旨上说会把数额记录在石碑上,等粮食还清之后才划去名字,销毁石碑么。”
“等等!捐粮的人名字会永远刻在石碑上?姓名永世流传?这……嘶……”
圣旨已经张贴,便吸引到了广泛的关注。
很显然,没有人会拒绝此等诱惑!
即便是平日碌碌无为的百姓,也想要抓住这个名传后世的机会。
毕竟如今大旱的只有关内道,其余各地的百姓家中还是有多余的存粮的。
“我捐五斤粮,借十斤!”
“我捐二十斤!家国有难,我大唐儿郎怎能袖手旁观。”
“我那十斤也改成捐的吧!”
消息一经传开,便有大量百姓响应。
大部分人都直接选择了捐粮,很少有人是选择借这个选项。
在这个时代,一般只有名门世家才能拥有名传后世的机会,寻常百姓哪能拥有留名的希望。
因此,原本李言为世家门阀这些巨头准备的勒石记功,反倒是吸引了大量的散户,一时间各地都收集到了不少粮食,随时准备送往关内道。
半日后,收集钱粮的统计之处,总算是有士族出现在了此地。
“太原王氏,捐铜钱五万贯,粮万石。”
“范阳卢氏,捐铜钱五万贯,粮万石。”
“清河崔氏,捐铜钱五万贯,粮万石。”
“陇西李氏,捐铜钱五万贯,粮万石。”
“……”
五姓七望瞬间到齐,捐出了相同数额的钱粮,一看便知道是提前经过了商讨。
在五姓七望之后,一些稍弱于他们,但同样名身显赫的望族也来到了此处,登记了捐粮。
他们的捐赠明显比五姓七望少了一个档次,但却是按照名望地位确认的具体数额,即不会太少,也不会超出自身应有的档次。
“卢国公府,捐……”
“潞国公府……”
“翼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