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马邑以北,也只有一座类似状况的善无城,就使得马邑城的人员流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顶天了去,也就是一些小商小贩自楼烦运来货物,沿经马邑北上善无,而后折返而归。
但今年的冬天,注定不会太平!
雁门郡治善无与马邑南北相望,位于武州塞(今山西省大同市至大同市左云县一带)西南方向。
而善无和武州塞之间,又隔着一道删减,使得二者之间并不相同。
善无、马邑、武州塞三者,便也呈现一个倒过来的‘v’字形,善无在左上角,武州塞在右上角,马邑在下面。
而作为整个雁门地区最靠北的前哨站,武州塞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每三日一次向善无、马邑传递消息。
消息内容,不外乎安不安全,境况对不对劲之类。
尤其是在秋收之后到冬雪之间这段时间,消息传递的频率会提高到每天一次!
但在几天前,武州塞派来送信的哨卒汇报:武州派往善无的信卒,已经有好几个没有折返武州!
每天一封情报,便是每天一个信卒,连续好几个信卒未按时折返,这意味着什么?
对于生活在北方边墙的汉人而言,这种情况,不外乎一种可能性。
——雁门郡治善无,已经陷入了包围之中!
最起码,也是陷入了斥候封锁遮蔽之内。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每个人都知道,马邑接下来会面临什么。
——匈奴骑兵跨过武州塞,而后兵临马邑城下!
如果是小股部队入侵,倒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在过去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马邑几乎每年都会面对匈奴的游散骑兵,到周围区域打家劫舍。
某些不光景的念头,甚至会发生好几拨匈奴散骑接连出现在周围区域的状况!
时间久了,边地军民便也有了经验:每逢秋收,则家家户户必抢收粮米,而后举家躲进马邑城内避祸。
马邑也已经习惯了每年九到十一月,有数千百姓停留于城内的状况。
但见年的状况,绝非是‘游骑散勇劫掠’这么简单!
道理再简单不过:能对雁门郡治善无城达成遮蔽的部队,数量绝对不会低于五千!
而且还得是精锐斥候!
若是将善无整个包围,那更是需要不下两万骑兵。
马邑城上一次面临五千以上的匈奴骑兵‘光顾’是什么时候?
——高皇帝六年,韩王信献王都马邑!
自那一场战争后二十多年,马邑从来都没有面临过匈奴的大规模入侵!
而现在,匈奴人又一次大规模南下,抵达了雁门一代,没有人知道,这是不是又一次平城战役的前奏。
人们唯一清楚地是:战争,要来了!
······
“放吾等入城!”
马邑城周围,无数百姓聚集于城门外,对城墙上的卫卒呼号者、哀求着。
这些人,便是战争永恒的受害者。
——百姓。
在平常事日,这些或世代居住于此,或因罪流放至此的百姓,会在周围的山间乡野居住、生活。
每年的秋收之后,这些人又都会不约而同的聚集在马邑城内,躲避匈奴人的抢掠。
就如此时此刻,云集城墙下的百姓或推着木车、或背着布袋,将所有值钱的家当(主要是刚收获的粮食)带在身边。
但在城墙之上,马邑令杨正却是一脸为难之色,迟迟不下达‘开城门’的命令。
——他也怕!
怕城外的百姓当中,藏着匈奴人的细作,等之后匈奴主力兵临城下时,在城内作乱,与匈奴人里应外合!
但明确拒绝百姓入城,杨正又觉得于心不忍。
说到底,即便城外的百姓当中真有细作,那也只是个别人,其余的那些百姓,都是真的需要马邑城庇护。
“这该如何是好······”
暗自纠结着,杨正便不由将怨恨的目光,撒向城内一处简陋的安置营。
“若非尔等,匈奴人又如何会进犯我马邑?”
就在杨正在暗地里问候着已经进入马邑的故韩王部部众时,远处的山坳之间,缓缓出现一支身披黑甲的赤袍甲士。
没等城墙下的百姓反应过来,那支犹如凭空出现的汉军,便隐隐将城墙下的百姓围在了城外。
“楼烦援兵?”
暗自猜测着,杨正不由摇了摇头。
如今大战将至,恐怕楼烦县那边也闻到了火药味。
这种情况下,别说派兵支援马邑了,楼烦自保都来不及!
更何况城外这支军士甲胄齐备,军容齐整,将百姓围在城外的行动极为迅速,又并不显得突兀。
如此素养,根本不像是地方县卒。
“会是谁呢?”
没等杨正反应过来,那队军士中便有一人策马踏出,片刻之后,那粗狂高亢的嗓门响彻城门之外。
“吾等乃晋阳卒,奉代王之命,护送诸位至楼烦暂避。”
“还请诸位徐徐让出城门,随吾等往楼烦县,楼烦令已于城内备好营房,以安置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