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荀彧不是忠臣,理由同样一大堆,有理有据。
但其实这种说法太武断,在忠臣这方面纠结实在眼届不宽。
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归往,闇(àn)主权阉抑资之以安居而肆志。故虽或忌之,或谮之,而终不能陷之于重辟。于是天下知唯此为功名之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这是王夫之论后汉,成功的点出了后汉的弊端。
曹操之前也是想试图拯救,最后也只能辞官回家,自娱自乐。
於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这种情况下,荀彧也没心思去碰壁,于是荀彧走上了被儒生所不认可的道路,
【若取济生民,振其涂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虽亲,于汉已疏,则荀生之功为不义也。】
袁宏就喷荀彧只为了百姓,结果为了让百姓安定最终导致后汉被推翻,是不义,君子的耻辱。
因此荀彧和曹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也就是王夫之说的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
但是这原本顺畅的路却卡宰了一半,一个巨大的现实出现在了曹操和荀彧的面前
假如统一天下,自然好办,说明你是天命加身,不称帝不足以慰民心。
但是曹操没有统一天下,称帝只能是篡位,但不称帝却会导致自己一生心血付诸东流,整个家族都要给自己陪葬。
因此曹操权衡之下,走上了周文王的道路
大臣劝他称帝,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
周文王有三分之二的天下,却戛然而止,让周武王一统天下
曹操称公称王却卡在最后一步,由曹丕完成禅让
这种选择很平常,也是曹操能做到的最大让步
可惜假如后世三国不那么有名,曹操也应该成为至德的代表把。
这是屈服于现实的最佳选择的。
而荀彧站了出来,荀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于是后世儒生兴奋了起来,他们觉得这是忠汉啊,说明荀彧是汉室忠臣啊,于是荀彧的形象立马高大了起来,儒生们开始假惺惺的替荀彧惋惜。
因此你说他不忠汉么,也未必不忠汉。
这其实并不算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