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置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为皇帝的肱骨之臣,辅弼国君,典领百官。秦以来,多置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而太师、太傅、太保高于三公,为上公,几无置。
董卓若为太师,将凌驾于所有刘姓诸侯王之上,位高权重。
百官哗然,却无人感言,马日磾欲出言相劝,王允劝道:“相国如今行事,与官职大小无关,且遂了其愿,少些杀戮。”
一旁的蔡邕亦小声劝阻,原本董卓想效姜太公,令百官喊其“尚父”,蔡邕好说歹说,以“关东叛乱未息”为由劝阻住。
太师相较于尚父,董卓已经让了一步了。
若马日磾再让董卓让步,蔡邕不知道这位老臣将会遭遇何种遭遇。
好在马日磾听了王允之劝,没有起身反对,让蔡邕舒了一口气。
蔡邕起身言道:“陛下,相国劳苦功高,臣附议。”
王允亦起身附议。
不多时,董卓在朝中的心腹皆起身附议,刘协见状,只得无奈地言道:“善。”
刘协原本以为今日之事也就到此为止,结果董旻复又言道:“司徒大人尚封侯,臣为太师请侯爵。”
刘协眼中闪过一丝愠怒,旋即消失不见,淡淡地言道:“善。
太师,不知想要何处封地?”
董卓拱了拱手,言道:“谢陛下,郿县。”
“善。董太师劳苦功高,封侯也是理所应当。不知左将军,还有何事?”刘协准了董卓的要求,然后对董旻言道。
董旻表示无事可奏,拱手退下。
尔后,刘协见百官无事可奏,便径自离去。
他这个皇帝,做得真是憋屈,不能自己做决定,不能随意说话,不能表达感受。
“唉……”刘协叹了一口气,命人准备,出宫去了。
宫中线人将刘协去想禀报董卓,后者并未阻拦,而刘协也得以出宫,往弘农王府去了。
刘辩收到刘协前来的消息,赶紧拄着拐杖,站在门外迎接。
刘协赶到,见刘辩亲自迎接,不禁关切地言道:“兄长有伤在身,何必出来受风?”
刘辩则言道:“臣已然可以行动,知陛下前来,心中欢喜,又岂能在堂中静坐。”
刘协闻言会心一笑,将刘辩腋下拐杖拿开,以己为杖,扶着刘辩回到屋内。
刘辩此时则鼻子酸酸的,有眼泪顺脸颊而下,言道:“陛下待臣如此,臣不能为陛下分忧,心中惶恐。”
而刘协则言道:“兄长便是如此,寡人只是效兄长而已。”
两人进得内堂,刘辩屏退左右,令来宁在门外守卫。
刘协将今日在殿中之事,讲与刘辩,言道:“兄长,如今董卓更加恣意嚣张,百官又惧其残暴,为之奈何?”
刘辩沉思片刻,言道:“陛下,如今长安附近尽皆董卓人马,臣虽有三千甲士驻扎长门亭,却杯水车薪。
往西有西凉马、韩二将,倒是可以联络,只是无利不能让其为我所用,又恐其与董勾连,坏了我等性命。
往西南益州,往东北幽州、往东南荆州有我汉室宗亲,只是山高水长,道路不通。
为今之计,只有让西凉军内部分裂,方能图之。”